高點擊率 ≠ High Art

【壞孩子精選】我與音樂「加在一起的真實」

Maurice Ravel, 1875–1937

大家好, 我是「學音樂的壞孩子」的製作人。歡迎來到我們的第三季,也歡迎跟我們一起,從Podcast出發,加入Medium這個平台。

在每一篇在Medium上架的文章,我們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有關於音樂創作的故事,或是對於聽覺上的「美」的討論,或是介紹一些很有價值的音樂歷史影音給大家。這就是,我們給大家的【壞孩子精選】。

大家應該聽得出來,在第一季、第二季的Podcast中,不論是在內容製作或是剪輯,壞孩子團隊朝向科普又專業精準的努力。在剪輯時,我們除了精心挑選錄製的話語資訊,更重要的,其實也是最麻煩的,是挖掘這些想介紹給大家聆聽的,好的音樂版本。就因為這樣,我們時常挖到寶呢!找到許多不為人知,在網路平台上其實點擊率頗低的,但卻是出奇厲害的隱藏版。這也算是…辛苦剪輯中的一點收獲吧!

我們時常在選版本時,會有這樣的對話:

「天哪!這個版本太強,藏那麼後面,然後怎麼可能十年才一萬多點擊⋯⋯」
「啊這個,幾百萬點擊,但是⋯⋯欸⋯⋯Mmm⋯」

我相信,喜愛美麗聲音的你們,會很想要壞孩子的精選歌單吧?會的會的,請期待。但在歌單之前,製作人想先跟大家聊聊,不是要做「版本比較」,而是,想從「音樂創作」到「詮釋」演出,這件事的原意,到底是什麼?

「我認為詮釋這件事,是音樂家要找到自己跟這首作品『加在一起的真實』。但首先,一定要誠懇的『跟這個作品與它的時代溝通』,才能找到自已為什麼要演奏這首作品的原因。然後,再找到自己。」__ 製作人

大家是不是曾經想過,古典音樂家們一天到晚重複的在演這些經典作品,到底是為什麼?已經幾百年前的作品,幹嘛要一演再演?

在這【壞孩子精選】的第一集,我想從上一季Podcast時常提到的作曲家拉威爾(Maurice Ravel, 1875–1937),以及他這首創作於1899年的,無與倫比的作品《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》(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),來談談「音樂詮釋」這件事,從我,一個作曲家的觀點。

大家現在聽到的,其實就是拉威爾自己本人演奏的《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》。這是在1922年的錄音,是用鋼琴紙卷(piano-roll)來錄製,現在再以playback的方式,以紙卷上面連續的孔洞,牽動自動鋼琴的演奏,把聲音呈現出來。所以我們聽到的聲音,應該至少是保有拉威爾當時彈奏的速度與一些表情。(註1)

拉威爾曾說,這首作品沒有要題獻給任何一位特定的公主,只是要喚起一個記憶或是想像 — —

「這是一首喚起一位小公主的帕凡舞曲,也許在從前,她曾在這西班牙黃金時期的宮廷中,跳過這支舞。」

對於這首作品的演奏詮釋,拉威爾不斷強調要莊嚴、沉靜、速度穩定。然而,大家在網路上,尤其是一些點閱率極高的版本,不時會看到明星鋼琴家們如癡如醉的臉部表情,邊彈邊感動到軀幹晃動、手腕扭動,視覺呈現比音樂本身還誇張的,如同拉威爾所說「彈性速度到極致、過度『浪漫』處理過的」被美麗哀怨旋律牽著鼻子走的版本。其實啊,這也同樣發生在拉威爾的時代;他曾在這首作品被演奏的一個場合,不客氣的說:

“Remember that I wrote a pavane for a dead princess, and not a dead pavane for a princess!”(「記得嗎?我寫的是『為悼念一位公主的帕凡舞曲』,不是『獻給公主的一首死掉的帕凡舞曲』!」)

我們曾在第二季Ep3、Ep8,都談論過這位完美主義先生。他的創作從來都不是 take the easy way out,也不想重複寫作模式;花兩年、四年才完成一首小型室內編制的作品,也不足為奇。他一生完成的作品其實僅僅大約60首,但每一首都是傳世經典,都富含了鉅細靡遺又精準的表情標記。他時常coach演奏家,因為很怕別人亂演他的曲子;他最討厭過度浪漫(主義)的詮釋,他常要求演奏家:

「請按照樂譜上的所有標記,literally。」

約莫在1910年,他將這首《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》改編成為管絃樂的版本。不瞞大家說,網路上的確也是有許多點閱率極高,但是應該會惹怒拉威爾的那種煽情版本;過度誇張的力度詮釋,或是過度彈性的速度,或是過度癡迷的那種在指揮臉上的表情。哈哈,好吧!那在製作人的搜尋下,想推薦這個由Esa-Pekka Salonen指揮英國倫敦Philharmonia Orchestra,在2020年10月29日的演出。

Salonen是我在美國唸書時就一直追隨的指揮,他也是我認為,少數可以兼顧古典經典曲目與二十世紀以來新音樂詮釋的指揮。(第一首愛上的是他指揮史特拉汶斯基的新古典主義代表作《PULCINELLA》。)

拉威爾要的莊嚴、安詳、深靜、精準 — — 在Salonen沉定的軀幹與專注的神情中,他謹慎的,以軟性的手臂、手腕、手指的揮動,來指示節拍、韻律與呼吸 — — 他的身體,彷彿就是這首作品的精神,就是帕凡舞曲(Pavane)。而這樣的精神,也感染著每一位演奏家團員。團員們謹慎專注的眼神,非常精確而深思的氣息,不被表面美麗的旋律牽著走,更沒有擅自胡亂起伏的情緒;一切都是那麼內斂而深刻,彷彿充滿著無比力量的禪定。

我相信,在此當下聆聽的你,已在不知不覺中被一種說不出的、無法形容的東西,給深刻印記住了。

「美,是來自什麼? — 我認為,是來自理性、節制與精確。」
創作的美也是,音樂詮釋的美,也是。

「我認為詮釋這件事,是音樂家要找到自己跟這首作品『加在一起的真實』。但首先,一定要誠懇的『跟這個作品與它的時代溝通』,才能找到自已為什麼要演奏這首作品的原意。然後,再找到自己。」__ 製作人

所以,也歡迎你,壞孩子的朋友們,找尋自己跟音樂「加在一起的真實」。

在這篇文章的最後,【學音樂的壞孩子】想給大家一個禮物,大家知道明天,3月7日,就是拉威爾的生日嗎?他出生於1875年3月7日,在法國與西班牙邊境的一個叫做巴斯克(Basque)小鎮。所以啊,我們想給拉拉老師一個禮物,也就是用上一季【壞孩子音樂廳】的《給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奏鳴曲》第一樂章,做成一部影片,祝拉拉老師生日快樂!

這部影片的視覺設計,就是我們【MKoA視覺設計團隊】的首腦,巧倫老師。在之後的Podcast節目,她也會跟我一起,跟大家聊聊「美」這件事,尤其是在視覺與聽覺之間,其實存在著許多相通的創作心法,以及對於「美」的準則。敬請期待!

好啦!請聆賞這三部影片之後,不要忘記

#訂閱壞孩子的FB/IG/Podcast
#訂閱壞孩子的Medium
#訂閱壞孩子的YouTube
https://mkoa.pse.is/MusicKidsonAir

我們是學音樂的壞孩子,我們下週見!

(註:別忘了要按下綠色Follow鍵,才不會錯過製作人親撰的文章喔!)


Apple Podcast|https://mkoa.pse.is/3deka6
其他收聽平臺|https://mkoa.pse.is/MusicKidsonAir

撰文/趙菁文
編輯/蔡瑋畯

註1:鋼琴紙卷(Piano-roll)是用來操縱自動演奏鋼琴的音樂存儲介質,紙卷上面有連續的孔洞,可以放到自動鋼琴上可以使鋼琴自動演奏。雖然發明Piano-roll的時間(1896)還比留聲機(1877)與黑膠唱片(1887)還晚,但當時的錄音技術還未成熟,品質不穩定且容易失真,而黑膠唱片也是直到1930年左右才開始普及,因此,在當時,用鋼琴紙卷是品質較穩定且較普及的一種錄製方式。__ 壞孩子安安)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